南京离婚律师:“不讲理”的离婚判决书伤害司法公信力,评“孕妇泰国坠崖无期改判10年”案

睡前打开微博,孕妇泰国坠崖案二审认定俞东不构成蓄意谋杀,登上热搜。读到受害人“你现在(改判)连理由都不给,我们受害方要怎么去接受这件事情?”的灵魂拷问,南京婚姻律师想到了最近办案中收到的几份“不说理”的离婚判决书……

01 孕妇在泰国被其丈夫推下悬崖,一审判恶男终身监禁

王女士是南京人,长期在泰国曼谷做生意,小有资产。2017年5月19日,她在曼谷的一个聚会上认识了中国人俞东,之后被对方疯狂追求,很快二人结婚。

王女士称,这一切都是俞东的蓄谋。他听说王女士未婚多金,四处打听后策划饭局邂逅。婚后的俞东一改之前伪装的好好先生形象,每天无所事事,喜欢打游戏,还喜欢赌博,并且欠有外债。为了维系家庭,王女士不断帮俞东偿还赌债。

2019年3月,王女士怀孕不久,俞东表示又欠下200万赌债。王女士虽难以接受,仍同意帮他还一半赌债。眼见要不到钱,俞东帮王女士买了一份莫名其妙的保险,受益人是俞东。

2019年6月9日,俞东带王女士去泰国乌汶帕登国家公园看日出。王女士称,当天7点钟左右,悬崖边的人都散尽了,俞东把她带到崖边,拥吻后趁其不备将其推下34米高的悬崖。幸运的是,一名泰国游客在公园里迷路发现王女士,王女士奇迹般得以生还。但她肚子里的孩子,在坚持到五个半月的时候离开了她。

2019年6月17日,俞东在医院探望王女士时被警方逮捕。2020年3月24日,案件宣判被告人俞东蓄意谋杀罪名成立,一审被判处终身监禁。

02 二审改判俞东“蓄意谋杀”不成立,但“判决没有给出理由”

2021年5月25日,王女士收到二审判决书,俞东的刑期由终生监禁改判为十年监禁。

王女士的代理律师史大佗表示,二审法官之所以改判,是认为“蓄意”有疑问,所以二审法官认为被告不构成蓄意杀人罪,但构成杀人罪,由于当事人幸存,属于杀人未遂。不过,二审法院在事实查明方面不够细致,案件细节证据没有分析论证。

收到二审判决,王女士全身颤抖,无法连贯说出一句话。她想不通,二审双方都没有新的证据提交,法院也没有开庭审理,二审文书上只有改判结果,却没有说明原因,“否定我可以,你给我理由。我还能根据你的否定理由,再进行新一轮有针对性的回复和上诉,你现在连理由都不给,我们受害方要怎么去接受这件事情?”王女士表示将上诉到泰国最高法院。

根据泰国佛历2477宪法修正法规规定,泰国法院分为三级:初级法院、上诉法院和大理院(最高法院)。大理院有审理上诉法院上诉的案件的终审权。本案最终结果还有待大理院审理。

03判决书“不讲理”是常有的事。

这样不说理的判决,南京婚姻律师在南京办理离婚案件时也多次遇到,有的区法院在判决书案件事实认定部分,只写明原被告双方对证据的质证意见,不写法院对证据的认证意见。说理潦草,判决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需要当事人根据判决结果去推理、猜测。稍微复杂一些的案件,判决书洋洋洒洒十几页,却看得人一头雾水。

最无奈的是,当事人上诉到南京中院以后,二审法官开庭时要求当事人说明对一审事实查明部分有何异议时,作为婚姻律师也真的无言以对,因为一审事实查明部分只有双方质证意见,没有写法院的认定意见,二审既不允许当事人事实查明部分所载双方质证意见提出异议,也不允许对写在说理部分的案件事实发表意见。就这样,律师庭前准备的许多说辞就这样被法官给驳回去了,庭审到时省事好多。如果当事人或律师非要发表意见,还会遭到二审法质问:“你是专业律师啊,怎么连这个都不懂”。

最近收到一宗离婚案的二审判决书,乍看内容32页,二审法官真的没有少花时间。其实,二审说理部分只有3页,绝大部分内容是重复上诉人的上诉意见以及被上诉人的抗辩意见,如同一审法院在事实认定部分缺少法院认证意见一样,二审法院对五个争议焦点的认证意见均以“缺乏依据”“依据不足”“未提供证据”“本院不予采纳”寥寥数语予以带过。至于上诉人提出的上诉意见为何不成立?与哪条规定不符?一审判决为何正确?符合哪条规定?只能靠当事人去理解、推理甚至猜测了。

收到这样的判决书,当事人常常问婚姻律师:法院是不是个讲理的地方?就像泰国推妻坠崖案受害人的疑问一样。

04“不讲理”的判决书损害的是司法的公信力

对于这个问题,最高人民法院于2018年出台《关于加强和规范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指导意见》(法发〔2018〕10号),文件要求裁判文书释法说理,要阐明事理,要释明法理,要讲明情理,要讲究文理。可见裁判文书不说理、不讲理并不是偶发个案。文件还指出,裁判文书说理的目的是增加其信服度、公信力。

笔者认为,法院当然是说理的地方,最高法院的一再发文严令说明,之所以有不讲理、不说理的判决书问题,不是法律有漏洞,而是法官不作为。但是,“不讲理”的判决损害的不仅是法官的声誉,更严重损害了司法公信力。

即便如此,我们还是要相信法律,依法申请再审或者检察监督。

不然,你还能怎么办呢?​

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,或通过微信咨询律师: